近期要闻
2021-03-19 17:16:43
1828
关于新中考,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
其实主要是三点变化:
1.考核科目和分数的变化
语数英体育不变
物理90分——70分
化学60分--50分
物化实验15分
新增跨学科案例分析(包含地生)15分
新增历史60分
新增道法60分
2.录取批次的变化
主流的五大招生批次:推优、自荐、零志愿、名额分配、1-15志愿,简化为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统一批次三个批次录取
3.不同批次名额占比的变化
老中考里,自主招生批次占大头,在新中考里,占比最大的成了名额分配。
在最新的政策里,自主招生批次首当其冲受到了冲击:
家长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自主招生名额的缩减,不仅仅是从40%到15%,而是在这15%里,还要划拨一部分名额给艺体特长生!
这是什么概念呢?
我们以建平为例,假如建平2020、2022年计划招生都是400人:
老中考政策下:
约160-200人可以通过自招进入建平(2020年实际计划165人)
新中考政策下:
约60人可以通过自招进入建平。而这60人里,还至少有60*15%=9人是艺体特长生。
就是说,在新政下,可以通过正常途径进入建平的名额,从160缩减到51人!
这说明什么呢?原来在区内成绩中上非顶尖的一部分同学,可以考虑放弃自招途径进入市重点了。当然顶尖的同学还是可以通过自招途径来进入市重点的。
作为新中考政策占比最高的名额分配批次,这次的新政策里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李老师进行一一解读: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两点:
第一,促进公办民办均衡发展。熟悉上海初高中格局的应该了解,上海的民办初中普遍优于公办,排名前几的初中,如华育、兰生、上宝等,均为民办,张江集团则在去年非常“鸡贼”地转了公办。
这种情况就导致家长们都挤破头想进入优秀学校,而弱校越弱。上海的这个改革,加上公民同招这个组合拳,就是为了促进公民初中均衡发展,给弱校发展的希望;
第二,兼顾学生的分数与综合素质。
李老师认为,在老中考里自招占比更多,其实是更注重所谓的“全面发展”的,现在注重名额分配,反而是对分数更加重视,更大的保证了公平。当然,在分数为基准的同时,还有50分的综评分数,也不至于“唯分数论”。
当然,改革是否能达到这种目的,还要时间去检验,毕竟在过去的多次“减负”改革后,考生的压力都是只增不减。
图里的黄色大字很醒目,名额分配的招生计划占到50%-65%。这里又分成委属高中、区属市重点两种不同的分类:
委属高中:
上海的委属高中共有六所:
上海中学、华师二附、复旦附中、交大附中、上师大附中、上海实验(上海实验可能不遵循此规则)
这六所高中名额分配的比例如下:
我们以华二为例直白的翻译一下:
假设华二2022年招生计划共400人:
1.名额分配批次计划占比65%,即华二在此批次计划招生400*65%=260人;
2.这260人先划分到各区,按A区中考报名人数占整个上海中考报名的人数分配到区,比如浦东2022年中考报名人数占上海市的20%,那么,浦东就能拿到260*20%=52人的名额分配计划;
3.这52个计划还要继续分,分成80%的名额分配到区和20%的名额分配到校。就是说,52*80%=41.6个名额进行区内竞争,52*20%=10.4个名额分配到校;
4.那有家长就问了,那浦东初中不止10所,可不够分啊?这十个名额,会以均衡、随机的原则分配,保证每个学校的机会公平,就是说以抽签、摇号的方式来决定。
区属高中:
区属高中的名额分配是一个范围,但这并不代表着自主权在学校手里。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说明,名额分配的比例由市教委统一决定,并且会逐年增加。2022年的名额分配比例,定在55%左右。
我们仍然以建平中学为例,给大家直白地翻译一下:
1.假设建平2022年招生400人,那么,名额分配批次的招生人数约为400*55%=220人;
2.这220人,先划分到区和到校。30%到区的名额,约为220*30%=66人;70%到校的名额,约为220*70%=154人;
3.到区的66人,本区留5%-10%的名额,即本区名额分配到区为3.3-6.6人;剩下的90%-95%的比例,同样按照各区占上海市中考人数的比例进行划分。如浦东占比为20%,则浦东可以获得建平中学11.88-12.54个名额分配到区的招生计划。
4.到校154人,也是按照这个学校的中考报名人数占比进行分配。假设建平西校2022年中考报名人数占浦东新区的10%,那么建西可以分配到15.4个名额分配到校的计划。
5.名额分配的一个关键词是:全覆盖。如果某个学校中考报名人数较少,计算后不足1人,则按照1个名额给予。极端情况为例,如果黄浦区2022年有一所初中只有8名中考生,黄浦区的8所市重点都会给这所学校1个名额。也就是说,这所学校的2022届毕业生都能进入市重点(在他们超过最低控分线的情况下)。
重点来了!四校在很多区开设了分校,那么他们是按委属高中来还是区属高中来呢?
答案是:区属高中!
区内有四校分校的学校有福了,他们的名额分配计划,有70%以上都会给到本区!
名额分配到校占这么大比例,听起来这么诱人,那么,什么样的学校、哪些学生有资格参加录取呢?
首先说明,名额分配到区的这部分计划,所有学校、所有学生都是有资格的,我们讨论的是到校的一部分名额。
学校:不选择生源的学校
不选择生源的学校是什么意思呢?
这包括了除去“三公”和张江集团之外的公办初中,和三年后已经进行公民同招的民办初中。
三公在小升初的时候,会进行生源选拔,所以被排除在外;张江集团去年民转公,2022年的生源仍然是选择生源的一届,所以不能参与名额分配到校;
3年后,公民同招的民办初中第一届成为了9年级,他们也成了不选择生源的一届,也可以享受名额分配到校的资格。
学生:不选择生源初中学校(毕业学校)在籍在读满三年的应届初三学生
这个又有哪些内涵呢?
1.学生必须在上述学校里读满三年;
2.借读生不能填报。你本来在建平西校,结果去新竹园借读两年,那么你是无法享受名额分配到校资格的;
3.复读生、转校生也不能参与填报
这部分我们仍然以建平中学举例:
假设建平中学在建平西校有2个名额分配到校的招生,建平西校有分数为689、687、685、684、680、675六位考生填报建平的名额分配到校志愿,流程如下:
1.按照成绩从高到低,选择2*2=4个考生,即689、687、685、684依次投档,这四名考生可以参加建平组织的校测;
2.校测占50分,具体方案还未发布,但是不允许学科测试,应该是只能面试,不能笔试的意思;
3.假设在这个校测的过程中,四名考生分别获得了48、44、47、50的成绩、则他们的最终成绩为:737、731、732、734;
4.最后按照总分从高到低,那就是原本中考分数为689和684的建西考生进入建平,687、685的考生则进入下一个批次录取。
名额分配分成两个志愿,一个是名额分配到区,一个是名额分配到校。这两个志愿,都可以填写,每个志愿只能填写一所学校。
在名额分配到区里,有资格进行中考的都可以填写,大家区内竞争;
在名额分配到校里,只有不选择生源的学校、在这个学校读满三年的、应届学生可以报考,大家校内竞争。
名额分配的改革,影响很多,我们来逐一分析。
在新中考政策下,自招比例大幅削减,分配到各区的比例增加,产生的变化非常明显:
1.徐汇、杨浦、静安、虹口这四区之前在学校推优中比较受优待,现在新中考中可谓是损失惨重,尤其是四校所在的徐汇和杨浦;
2.郊区的名额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尤其是金山、奉贤、松江,这也符合了专家所说了:让区和区之间均等成长、减少弱区、降低区和区之间的竞争的目的;
名额变化如此之大,那些损失惨重的区里家长肯定不太开心,不知道后面会有什么手段来进行弥补——毕竟徐汇杨浦可是华育兰生这些学校所在的区呀!
可以看到:
1.新政下,各个八校名额分配到校的名额均>所在区的初中学校数量,大家可以估算自己所在学校明年能拿到几个到校的名额;
2.自招的名额大幅降低,如上面所述,自招成了顶尖学生和艺体生的乐园;
3.老中考里的名额分配+统一志愿,约占招生计划的50%,即八校有一半左右的名额给到本区;
现在则是:55%*0.7(名额分配到校)+55%*0.3*0.1(名额分配到本区)+30%(统一招生计划)=70.15%,整整提升了20%!
当然,不光是八校,所有市重点的名额也都更多的集中到本区。市重点越多的学校,将来学生进入市重点的机会越大。
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1.区内市重点数量。像黄浦、徐汇、静安这种区内市重点很多的区,由于内部留存的数量多,在新政下就会增加到本区的名额;
2.本区考生数量。由于名额分配到区,很大程度上看区内考生数,所以青浦、宝山等考生数较多的区,也会增加到区名额。
当然,像崇明、长宁这种损失较大的区,应该也会有一些手段来进行弥补。
中考新政比例的变化,对高中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校上。
1.从自主决定名额到按人头分配,各区比例发生变化。原来的四校可以自主决定自己零志愿、推荐生的去向,大多数会给一些教育强区、市区,像崇明、金山这些区分到的名额寥寥无几。
新政改革后,四校分配到区的名额,要按照该区中考报名数所占比例分配——那些本来拿不到多少名额的人口大区,会拿到更多的机会,四校的生源比例也会发生变化。
2.名额分配到校,进一步稀释优质生源。四校名额分配的20%需要给到学校,这些名额是通过摇号、抽签的方式进行——那就无可避免地,一些菜中的同学会进入四校。这部分同学,将来是否能适应四校的教学进度,也是一个未知数。
3.四校分校按照区属市重点招生。四校分校虽然在所在区的招生有一定的偏向性,但更多的名额还是偏向优质区,“收割”全校尖子生,这两年更是愈演愈烈。
新政改革后,四校分校的招生名额约有70%都到奉献给所在区——闵行的华二紫竹、交附闵行,嘉定的交附嘉定,宝山的华二宝山,普陀的华二普陀,青浦的复附青浦,浦东的复附浦东。这种政策,可以说是断绝了四校广范撒网、重点收割的目的了。
总而言之,四校的生源不会像之前那样集中,在不能集中全市优秀学子后,四校还能不能保持原来的王者地位,让我们拭目以待。
名额分配同时也对初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众所周知的张江集团民转公,就是在新中考、公民同招这一套组合拳下的“自救”措施。要知道在几年前,“公转民”才是潮流呢!
新政出来,有些七八年级的家长叫苦不迭:我们没办法参加后面的名额分配到校啊!好亏啊!
确实是这样,民办初中七八年级确实在一个尴尬的阶段:
九年级的同学,录取方式还是老一套,可以通过大比例的自招去优质的市重点;
六年级的同学,是公民同招进来的,可以享受占比很大的名额分配到校。
七八年级的同学和家长,内心流泪啊!
但其实并不意味着这两届同学就是被“坑”了:
一方面,新政改革2018年,在今年8年级这届小升初入学前已经公布,并不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的改革;
另一方面,入学民办本身就有良好的校风、管理、师资等优势,相信七八年级民办初中的同学也能在夹缝中仍然能够取得成功!
大多数公办初中都是对口入学,属于不选择生源的学校,除了“三公”——上外附中、上海实验、上外浦外。
在小升初的时候,参加“三公”考试的同学仿佛过江之鲫,能录取的数量却屈指可数,他们属于挑选生源的学校,所以在2022年后的录取中,是无法享受名额分配到校的录取计划的。
这意味着,如果这三所学校的考生如果不能直升本校,就要面临残酷的竞争——少到可怜的名额分配到区,和最后的统一招生批次。
可以想到,未来“三公”之火,也会慢慢稳定下来。
那么这个政策对于其他的公办有什么影响呢?
第一,有助于公办吸取优质生源。在新政之前,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可能会优先选择民办,通过优质的教育来进入市重;在改革后,这些学生会有一部分选择“宁为鸡头,不为凤尾”,在公办里只要校内排名高,也可以获得进入市重乃至四校的机会。
第二,提升公办教学活力。坊间把一些成绩不怎么好的初中称之为“菜中”。这部分学校怎么努力也很难取得好的成绩。现在新政下,他们也可以把学校的考生送到各种市重甚至四校八大,就能够提升他们的教学活力和激情。
上面说名额分配影响各区、各校,其实最终落地,影响的却是每一个上海的考生。
总体来说,这种改革,无疑会导致每个区、每个学校、每个学生变得更加鸡血。
怎么这么说呢?
我们以两个极端的情况为例
学生a:我是a,我所在的菜中,八年出不了一个市重,努力学习也只是区重之间的区别。现在,有一个去四校的机会摆在我面前,只要我在学校保持第一,只要我最后中考分数达到最低控制线,那我就可以去四校!即使我第二、第三,我也能去四校八大!
有这种机会摆在面前,我怎么可能不去努力学习,不去为自己的未来拼搏呢?
学生b:我是b,我所在的民办非常优秀,之前只要在学校保持前100就能进入四校八大。现在还需要进行校内竞争,上中到我们学校的名额只有20了!那我得努力了!
当然,这个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影响:
七八年级:
今年七八年级民办的考生的尴尬之处已经不用再详细论述,这部分考生,相当于只能竞争剩下60%的名额。
攻略:成绩顶尖的、有艺体特长的民初学生,可以通过自招走掉;其他的同学只能拼裸考,在身边全是优秀同学、老师是优秀老师、拥有严格学习环境的情况下,中考取得优质成绩,这样才能在名额分配到区、统一招生批次里进入心仪的学校。
换个角度看,七八年级公办同学反而处于一个宽松的环境,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来进入心仪的市重点。
六年级:
今年入学的六年级同学属于公民同招的第一届,所有公民同招的学生,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站在同一起跑线进行竞争。
顶尖的学生,全市竞争,竞争6%的自招名额;
剩下的学生,在区内竞争名额到区的计划,在校内竞争名额到校的计划。最后,还要在全区竞争一次统一批次的计划。
这部分包括后面的家长可能都有一个问题:学校质量参差不齐,将来在一个学校里,会不会出现优秀学生吃不饱、差生懂不了的问题呢?
其实这种情况确实短期内会存在,不过一方面随着公民同招,各个学校的生源质量会趋于平衡;另一方面,老中考也包含名额分配批次,想必这种问题该如何解决,学校已经有了成熟的经验与方法,不需要太过担心。
五年级及之前:
五年级的同学和家长面临的就是择校问题。
本来成绩优秀的五年级同学,去竞争三公,三公不行可以去考民办,民办不行再对口。这种本来很明晰的选择方式,现在模糊了起来:
还要不要去摇号民办?
摇民办回来优秀初中名额满了怎么办?
民办还能保持优质的教学质量吗?
去菜中,到底是名校机会还是风险?
这些问题,可以到我们的公众号:魔都小升初指南了解。
改革之前,家长论坛里,很鸡血的家长经常会自嘲:内卷太严重了,为了拼三公,为了考进民办,小小的孩子都要经历非常残酷的竞争,辅导班、兴趣班、竞赛、奖项……
现在,除了三公之外,民办碰运气摇号,公办对口或统筹,好像小学生不需要经历那么大的竞争,是好事啊!
但其实,内卷的火烧到了家长的身上,而且烧的不是几千几万的报班费用,而是成百上千万的学区房!
跨区选择学区房:
我们再次看一下这两张图:
新政之下,郊区的四校比例大大增加,有些区甚至翻了7、8倍!
这些郊区的初中大多数是户籍对口,如果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四校,购买原本是菜中的学区房,所谓“进最差的初中,补最好的补习班”,督促孩子保持学校前列,将来进入四校不是梦!
而目标是其他市重点的家长呢,去那些区内市重点数量多且优秀的区是一条不错的路。
像市重点有8所的黄浦区,属于学籍对口,可以通过购买目标初中对口的小学学区房来进入想要去的初中,这样最后进入市重点也会蛮轻松的。
其他值得推荐的学区房类型:
1.集团初中学区房。比如建平旗下的建西、建实,进才旗下的进外、进北等,学习氛围好,有高中的教育资源支持,无论是升学还是学习氛围都不差;
2.学生很少的中学。比如浦东的云台中学、杨浦的东辽阳中学,这部分学校因为学生少,升学比例高,在短期内会有一定优势。不过在大家都发现这种“宝藏”学校后,这种优势就会慢慢消失了。
新政繁难复杂,自然有没讲到的地方,这里李老师简单提出两个比较重要的疑问,等待后续的文件解密:
1.志愿顺序。政策里只写了名额分配志愿分成名额分配到校和名额分配到区,这两个志愿每个可以报考一所学校,但是没有说明这两个志愿的录取顺序。
假定先录取到区名额呢,那如果在本区市重点高中数量多和质量高的教育强区,就会存在到名额到校本区市重点分数线比名额到区外区分数线高的情况。(因为离家远近也是一个考生考虑的重要因素,学霸们和家长们都会考虑,不舍近求远了。)那样就意味着分数考得高的学生,可能还没到到校环节,就先被外区市重点录取了。
举个例子,某学霸A同学,他报了一所外区市重点B校(到区),一所本区市重点C校(到校),然后B校分数线拦到680分,而C校的名额分配到校拦到690分,假定C校口碑水准要高于B校,如果先录取区名额,那就意味他将丧失去C校的机会,反而会让考了不如他的学生,有机会去。
那假定先录取到校名额呢?如果在市重点高中不是很多,质量也不高的教育弱区,当名额到区的外区市重点分数线比本区到校的分数高,那对于该区的学霸们,先录取到校就等于把好生源都留在了本区。
同样举个例子,某学霸A同学,他报了一所外区市重点B校,一所本区市重点C校,然后B校分数线拦到690分,而C校的名额分配到校拦到680分,假定B校口碑水准要高于C校,如果先录取到校名额,那就意味他将丧失去B校的机会,反而会让考了不如他的学生,有机会去更好的学校。
所以,未来也许是两个志愿都可以报,但至于被哪个录取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无论到区和到校哪个优先录取,均会出现上述所描述的情况。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有一个学校被录取了,那他就被自动锁档,也不会流到其他环节。
因此,到底是名额分配到区和到校哪个先录取,是需要后续详细说明。(但现在是名额分配先于零志愿录取,所以李老师觉得按照到校先录取的可能大)
2.九年一贯制学校,如果小学挑选生源,有直升名额,那么这所初中部能否享受名额分配到校?昨天的文件也没有就“不挑选生源的学校”进行规定,这部分还需要后面的文件进行补充说明。
微信咨询
TOP